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从0开始搭建用户增长体系?
最近收到比较多关于运营体系应该如何搭建的咨询,那我自己经历的几个产品的感受来看,app推广运营越早介入越好,提前做好运营的规划,让用户增长走在一条健康可持续的路径上。
那究竟应该如何从零搭建运营体系呢?
一、挖掘核心功能,查看用户留存,找到驱动用户增长的魔法数字
做产品最大的忌讳是上来就做一堆功能,然后就让运营去推广,用户增长不力就是推广做的不好。这种案例屡见不鲜。如何在产品初期找到真正能拉动用户自增长的产品功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Facebook发展早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要让一个用户留存下来,并持续使用Facebook的诀窍就是让这个用户在10天内完成7个好友添加的动作;
LinkedIn早期发展过程中也不知道如何提升留存,于是分析了两三百个各种不同的指标,最后发现,一星期内加到5个联系人的用户,他们的留存率/使用频度/停留时间是那些没有加到5个联系人的用户的3-5倍,这个是他们找到的驱动增长的魔法数字。找到了这样的数字魔法后,LinkedIn开始在产品各个入口增加社交关系,去强化这个产品功能,让更多的用户在第一周里加到5个联系人,此后的增长速度就步入了快车道;
同样的,在2009年的时候,Twitter的用户流失率达到了75%,时任增长团队的产品负责人Josh Elman做了一件有趣的逆向思维的事情,他并没有去研究那75%的用户是为什么走的,而是深入地研究了剩下的25%的用户为什么留下来。结果他发现这25%的用户关注的用户数都在30以上,所以他们重新设计了产品,在注册后会进行推荐关注等,以此来提高新用户的关注数量,并最终提升了留存率。
在国内的新浪微博、人人等社交产品你会看到当你首次使用的时候会默认给你推荐关注大V,背后的原理就是如此。
再举一个例子:我最近需要去搭建一个股票产品的数据体系,面对这样一个新产品,应该如何去发现这个产品的核心功能?
我使用的炒股软件是雪球,为了避免重新安装后数据丢失,还主动完成了注册。逆向反推我为什么一直使用这个产品?因为我在使用这个产品初期添加了几支股票,添加后就不定期关注几只股票的涨跌,那对于这个产品来说我就是一个留存用户。这只是经验上的判断,我们可以通过用户行为留存率的数据去验证是否真是如此。
那我搭建这个产品数据指标的时候就应该首先分析是否是添加了自选股达到几支以上的用户留存率会更高。如果数据验证了确实如此,那我们在运营和产品上就应该去强化这样的产品功能,比如上来就给用户直接推荐几支股票,或者快速引导用户完成他自己想要的股票的关注,然后再引导用户想要保存数据再去注册和登录;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复制在其他的功能上,比如关注牛人的数据,参加了模拟炒股大赛的留存数据;
《增长黑客实战》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增长黑客实战》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pwd=qw1y 提取码: qw1y
简介:本书围绕硅谷前沿的增长黑客职业,讲解增长理念的树立、增长团队的组建、流程制度的创立、技术营销的运用等团队运营成功实战经验。作者以自身创业经验为蓝本,结合真实案例,并融入一些伟大创业者的智慧,创建了一套思考、验证和追求卓越增长的理论体系。那些想要验证自己的创意、解决实际增长问题和拥有成功事业的人,可以将本书当成一套清晰的实践指南、一幅组建增长团队的指导蓝图,或者一套值得反复玩味的方法论。
为什么以及如何搭建增长团队
成立一个独立增长团队的必要性在当下这个阶段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公司已经在做这个事情,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为什么要搭建增长团队,以及如何正确地搭建增长团队,甚至在公司内部去建立和推动一种增长的文化和精神,希望对大家的实际工作有所启发。
一、为什么要搭建增长团队
搭建增长团队的原因有很多,就我自己的观察来看,我总结为以下三点:
1.目标聚焦
有时候跟别人聊天,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公司里面所有的职位存在都是为了做增长,可以说是全员增长了,那么增长黑客和增长团队存在的必要性在哪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最开始大家全员关注增长,不论是产品团队还是数据团队。
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每个团队的具体目标是不一样的。比如产品团队更关注产品功能的迭代和上线,而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导致上线 delay,就很容易忘记增长这件事本身,其他都管不了了,赶紧上线新功能才是最重要的。
等到产品上线了,大家又回到理性状态,继续全员关注增长。
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因为每个团队的核心目标和优先级都不一样,很多时候都容易忘记工作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增长,而陷入日常的「做事」的执念中。
所以,如果「增长」这件事对于你的公司是重要的,那么为什么不去设立一个专门的团队为它负责呢?这样会带动整个公司都聚焦在这件事上面,目标更明确之后,做事的效率也会高很多。
2. 寻找增长机会
在传统的组织构架中,往往有很多增长的机会被忽略掉了。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核心 KPI,比如说产品部门的核心 KPI 就是上线了多少个新版本、新功能,用户在产品内的使用情况如何;工程部门的核心 KPI 是代码质量,BUG 数量等等;而市场部的核心 KPI 就是拉来了多少新用户,品牌的知名度如何。
这种情况下,部门与部门之间其实存在着很多增长机会。举个简单的例子,用户激活这个部分就属于典型的「产品市场两不管」(详情请见公开课笔记:如何利用杠杆思维,撬动这块产品市场两不管地带),市场部将新用户拉来了,已经完成 KPI 了,而产品团队在关注产品内的功能搭建和用户使用,新用户上手这件事常常就被忽略掉了。
可能在日常工作中,只有具备两方面视野的人才能准确地洞察到这个机会;也有可能大家都能看到这个机会,比如做市场的同学会意识到注册的流程导致新用户的转化比较差,但是即便他们看到了,也没有资源去推动解决这个事情。
于是大量的增长机会就这样被忽略掉了,这是构架的问题,也是协作的问题。
3. 迅速行动
很多公司开始成立增长团队的原因其实是遭遇增长瓶颈了。Facebook 是第一家正式成立增长团队的公司,他们当时就是发现增长停滞了,于是才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增长团队来为此负责。
其实做过增长的都知道,公司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一定会经历一个拐点。这个拐点之后,要么开始衰落,要么进一步增长,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很多公司在面临这样的拐点时,就会选择从一个传统型的营销组织转到增长型的组织。
因为传统型的营销组织往往会采取大手笔花费的推广方式,做大量手动的工作;决策相对比较主观,缺乏数据驱动的意识;各个团队的决策权比较小,很多时候都是听决定;团队与团队之间的配合也相对比较少。
而增长型的组织就会更加自动化以及数据驱动,更加快速地去迭代和升级。有一定的自主权,由于是一个跨功能的团队,所以看到机会就可以立马行动,不用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资源、团队沟通等等。
二、如何搭建增长团队
那么到底如何科学地搭建一个增长团队呢?我觉得可以采用 MVP 的方式。
1、找一个「美国队长」做你的增长团队经理
这个人可能本来是一个产品经理,有较强的数据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2、找一个「闪电侠」做你的分析师
迅速地出分析实验结果;
3、找一个「蝙蝠侠」做你的增长团队工程师
迅速地开发上线 MVP 实验;
4、找一个「超人」来做设计师
也是需要迅速配合,有增长精神。
注意:这样一个小的团队其实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很快地看到一些结果了。对于还没有成立增长团队的公司来说,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实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