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年龄最小的黑客汪正扬,为了不写作业,黑掉学校的答题器,后来如何了?
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一直都被家长们视作洪水猛兽,因为孩子一旦沉迷其中,就会对学习和身体造成危害,夸张了说,甚至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大多数人使用手机和电脑是为了方便日常生活或者进行娱乐,这只是电子、计算机行业中很小的一部分产品,但也需要高端的技术支持才能够实现。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而这样的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要从大学才开始。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黑掉学校的答题器,只为了不写作业,这个孩子叫汪正扬,因为此事显露出自己的过人天赋,被大众称为中国年龄最小的黑客。
汪正扬在2001年出生,在他成长过程中,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飞速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每个家庭几乎都能拥有这些设备,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能更早地接触到电脑等产品。汪正扬也和大家一样开始玩各种电脑游戏,他不像平常孩子一样沉迷其中,相反地,汪正扬很快对这些游戏感到无聊。他的父母非常欣慰,认为孩子的自控能力很强。逐渐的汪正扬的父母发现相对于玩游戏,孩子对计算机技术方面更感兴趣,于是,为了支持和鼓励孩子的兴趣,他们时常买些计算机相关的书籍给汪正扬,汪正扬开始用这些书自学,还制作过一些小程序。
这时,汪正扬还在读小学,小学生的课业也比以往繁重,不走寻常路的汪正扬童心一起,竟然黑掉了学校的答题器,就是为了不想写作业。父母了解此事后,并没有一味批评和指责汪正扬,而是耐心地对孩子做出引导,教育他毁坏学校和网络的秩序是不正确的,但同时,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孩子在计算机领域有着过人的天赋,如果善加引导,一定可以培养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才。从这次事件之后,汪正扬也学会正确运用自己的天赋,而且他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和成熟,攒下零花钱买网站,还开始学着自己制作网站。
进入初中以后,汪正扬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2014年,他向360公司提交了网站的漏洞,这时的汪正扬已经和几年前黑学校网站的孩子不一样了,他成长为一名网络小安全员,虽然汪正扬只是提交了一个初级的漏洞,但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已经很不寻常了,未来前途不可限量。这位年轻的天才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人们称他为中国年龄最小的黑客。汪正扬表示,自己不会犯过去的错误,恶意攻击网站,优秀的技术应该用在人们更需要的地方,他会做一个网络中的“白帽子”,去保护网站的安全。
汪正扬也的确做到了他所说的那样,只要他发现漏洞,就会提交给网站帮助他们修补。年幼的汪正扬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他决定以后考一所好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然后拥有自己的事业。他拥有这样的天赋已经很非凡了,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此骄傲,而是付出比常人更多倍的努力,来完成自己的梦想。汪正扬上初中时,就受到大型企业的招揽邀请,但是他没有被名利冲昏头脑,而是坚持自己的学业,如今,汪正扬正在美国留学,我们已经可以期待,在未来看到这样一位天才的成就。
天津4所幼儿园报名系统疑遭黑客攻击是怎么回事?
6月25日上午,静海区四所国办幼儿园网上报名开始后发生网络异常,负责报名系统运营的网络公司初步判断疑似黑客CC攻击。目前,警方已经展开调查。
为保障静海区幼儿园网上报名工作顺利实施,6月25日上午7点,区教育局邀请区司法局公证处负责同志、2名区人大代表、2名区政协委员、3名一幼家长代表和有关人员,全程参与监督,参加了区一幼网上报名工作现场会,先期工作进展顺利。
上午8点报名正式开始后,网络即发生异常。经区教育局责成负责报名系统运营的网络公司全力调试,仍无法正常运行。8时38分,由该公司向区一幼、二幼、三幼和模范幼儿园报名家长发出信息,紧急暂停报名工作,10时10分,再次向四所幼儿园全体学生家长发出信息,因报名系统疑遭黑客CC攻击,择期另行安排报名工作。
区教育局已责成区一幼、二幼、三幼和模范幼儿园通过多种途径对广大家长进行解释说明,负责报名系统运营的网络公司已向区教育局作出书面说明,同时拨打110报警,公安部门已经介入该事件的调查。
“抢跑”是否在浪费中国孩子的时间?
“抢跑”在浪费中国孩子的时间
今年8月至11月,包括上海包玉刚学校、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平和双语实验学校、上海实验学校等10所沪上知名“牛校”校长集聚在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每隔一个周日与上海家长面对面对话,告诉家长“如何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
名校长公益大讲堂活动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少先队上海市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讲座围绕孩子、家长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组织教育中的焦点问题,解惑释疑,为青年家长提供专业、权威的教育方法。
名校长们已经进行的5场讲座下来,场场报名人数爆满,座无虚席。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名校校长都在提醒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抢跑”上。
而在上海一家教育类公众号最近一次的调查中,1280名家长中的98%都在“抢跑”,55.5%的家长把“幼升小”准备期提前至幼儿园中班。
逻辑思维到底要不要抓?
这个季节,正是“幼升小”准备的旺季。上海很多公办小学大班甚至中班的家长,或将孩子转学到国际学校,或把孩子送到了“不论学费、名额主要靠抢”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培训的一个重头戏,就是逻辑思维。
实际上,这种趋势早在2010年时就已风头强劲。一位教育机构的创始人当时以同济大学研究生的身份租了一间房,开始“补课”生涯。当时,他的“小升初”数学受到追捧,15名“首批用户”中,有一名学生每天要从宝山用两个小时赶到浦东上他的课,“晚6点半到8点半,我再拖堂半小时,他回家已经晚上11点了。”这名学生后来考上了上海著名的上外附中,今年正在备考麻省理工。
这是教育培训机构给出的“说服力”。去年,上海一所全市招生的小学“牛校”录取率大约只有3%。说起“抢跑”,家长们总会反问:“不抢跑行么?”
而另一面,上海“牛校”、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却给家长们带来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在学校里从小学开始一贯表现平平、从不“抢跑”、从不补习的男孩,考上了哈佛大学。
“语数外物理化学,各科成绩都很一般,领导力之类的也没多突出。一直慢悠悠、慢悠悠地成长。”张人利说,这个男孩从没学过奥数,但初二开始,突然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天天在家没事就刷数学题,不做题就难受。他妈妈被吓坏了,来找老师,担心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到了初三毕业,男孩参加全国高三年级的数学竞赛,得了全国二等奖。“孩子的兴趣是第一位的,在不对的时间‘抢跑’其实是在浪费他的时间。”张人利说,静教院附校去年约有150多名学生参加中考,其中近20人被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录取,“我们是公办学校,从来不超纲学习,也没有奥数补习,我觉得没有必要”。
前两天,张人利和那个哈佛男孩聊了一次天,半句话都没谈学习。男孩告诉他,自己要在美国争取“中国人的话语权”,“我觉得这样很好,这就是他的志向”。
一年级孩子不会跳绳分不清左右很正常
张人利的底气,来自“科学”。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科学育人”,“人在什么时间,学习什么学科,是有规律可循的。抢跑了,也是白搭”。
以“有理数”的学习为例,上海曾进行过两轮课改。第一轮,把“有理数”放在小学阶段学习,大约需要60个课时;第二轮,“有理数”被放在了中学阶段,仅花费20个课时。“既然中学阶段到了这个认知时间了,就该抓紧学,放在中学更合适。”张人利其实非常认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说法,但他告诉记者,“起跑线”不是通常家长认为的“越早越好”,而应该是“越合适越好”。
“有的老师让幼儿园小孩跳绳。我告诉你,不用学了,这么点大的孩子,学几个月都不会,没到这个年龄。过两年不用教,自然会了。”张人利举例,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就分清“左右”,“很难,二年级时能搞清楚就很不错了”。
在静教院附校,教学总是有“自己的节奏”。“小学数学慢慢学,让别人‘抢跑’去。”张人利对本校的教学方法很笃定,“有些知识点,一年级要花5堂课来学,我们到了二年级再学,一堂课解决问题。不是更好?”
静安区一中心小学校长张敏在校园内部做了一项针对“孩子如何成长更好”的调查,并录制了视频。视频中,学校老师在不通知家长的情况下,单独采访了学生。不少学生对家长的要求是“不想让爸爸妈妈给我报那么多培训班”“希望妈妈对我不要那么凶”。
有意思的是,在单独针对家长的采访中,不少家长很“得意”——“我给孩子报了6天的培训班”“我对孩子温文尔雅”。老师们向校长张敏反映,家长们对孩子的客观认识不够,期望值很高,拔苗助长现象较多,“人家报了6个培训班,我至少报5个,报少了,孩子学得就少,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实际上,张敏认为,很多孩子已经在知识之外的其他方面,输在了起跑线上。比如,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今年7月,静安一中心小学组织四五年级孩子到日本与友好学校进行交流。6名老师带30多个孩子,行程5天。回来后,老师们向校长吐槽:“太辛苦了。”5天里,老师们无时无刻不在找东西,有的孩子东西落下了,有的孩子护照不见了,还有的孩子兴冲冲去买礼物,买完以后礼物变成了“失物”,老师捡了回来,至今还保存在老师那里。“自己管好自己的能力很弱,家长要反思,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的家庭教育,有没有关注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张敏说。
家庭教育远不止是“旅游陪伴”
静安一中心小学总结了当今家长的现状是——知识和学理水平明显提升;不再仅关注学习,更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维权意识强;散养式家庭和狼爸、虎妈家庭并存,个体差异大。
此前,上海一个只有一两万粉丝的公众号发布了一篇白领家长辞职一年带孩子周游世界的文章,收获上百万点击。带孩子周游世界的育儿经如今在不少家长心中很有市场。
但静安一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发现,那些高学历、高职位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投入极大,除了不惜成本地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逢年过节还要带孩子到各地旅游、吃喝玩乐,“家长觉得陪伴孩子就是带孩子旅游,带他们吃和玩”。但实际上,张敏说,很多孩子的学习、生活都由老人和保姆完成,真正关心孩子、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家长并不多。
上海的包玉刚学校是一所私立名校,校长吴子健告诉记者,对孩子而言,品格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要给他发现自己能力的空间”。
在名校长公益大讲堂上,吴子健分享了一个校园小故事。
有一次,保洁人员打扫卫生时发现一年级的卫生间里有声音,一个孩子正在捣鼓水箱。学生解释这么做是为了“研究水箱抽水的秘密”。
除了拆水箱,孩子在家里也喜欢拆父亲的手表。在与家长沟通后,老师肯定了孩子善于动手、善于研究的品格,学校也让这个孩子加入了科技创新平台,给他更多动手的机会。这个孩子后来在香港举行的乐高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吴子健说,他们学校对家长的“陪伴”要求是和孩子一起动手、一起玩儿,“我们的家长组成公益骑行队,小学生跟家长一起骑行400公里、中学生骑900公里;公益长跑,家长和孩子一起跑步;为爱游泳,家长和孩子一起下水比赛。”
这所学校的网站,曾被一名小“黑客”攻击至瘫痪。“黑客”小黄到卫生室看病,顺便通过卫生室电脑“检验”一下校园网络的安全性。
学校了解到,小黄从小学开始就喜欢电脑,他的父母每次只带他到电子商城买零件,要求他自己装配。“黑客”事件发生后,学校一方面对他提出批评,另一方面推荐他到上海科协少年科学社进一步培训,并邀请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授指导他。
前不久,小黄发明的导盲手机,获得了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过程中,孩子父母的陪伴,就是创造条件陪他做喜欢的事。“家长对孩子的启发、帮助,不仅是口头上,还要在行动上。”吴子健说,对很多孩子而言,家里的一个小小的、可以任意发挥的工具房,比旅游来得更有意义。
合适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