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木马病毒
木马病毒源自古希腊特洛伊战争中著名的“木马计”而得名,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伪装潜伏的网络病毒,等待时机成熟就出来害人。
传染方式: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发出,捆绑在其他的程序中。
病毒特性:会修改注册表、驻留内存、在系统中安装后门程序、开机加载附带的木马。
木马病毒的破坏性:木马病毒的发作要在用户的机器里运行客户端程序,一旦发作,就可设置后门,定时地发送该用户的隐私到木马程序指定的地址,一般同时内置可进入该用户电脑的端口,并可任意控制此计算机,进行文件删除、拷贝、改密码等非法操作。
防范措施:用户提高警惕,不下载和运行来历不明的程序,对于不明来历的邮件附件也不要随意打开。
win32.TrojanDownloader.Agent 这个是什么病毒?
首先在你电脑里安装一个木马病毒,然后会不断地下载安装各类流氓软件到你的电脑上
1、用超级兔子清理自动安装的流氓软件。再清理注册表。
2、用mcafee查毒,没发现病毒。改用奇虎的安全卫士360(我很不喜欢这个由周宏一这个老流氓投资开发的软件),但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还是试了一下。发现每次把由木马自动安装的流氓软件清理掉后,再起机又会重新安装,360对这个病毒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后来再改用卡巴斯基,发现可以删除大部分被木马程序安装的其他流氓软件和木马,就剩下trojan-downloader.win32.agent.bbb这个病毒删除不了。
3、经过分析,发现这个病毒是写入到explorer进程的,核心是一个名为kumiq.dll的组件(这个组件的名字不一定,也可能你电脑上是别的名字),这个组件是在windows/system32目录下。由于被explorer调用,所以无法删除,因为explorer是随系统启动就会运行的,因而进入安全模式也没用。
4、进到注册表(进入注册表方法:点“开始”=》“运行”=》键入“regedit“,点确定,然后按F3,把下面的这个键值名复制进去。在操作注册表的时候最好做一下备份,),把所有与这个名字(kumiq.dll)有关的项目全部删除,但经这么一番折腾后,发现起码不会再自动安装其他木马和流氓软件了(以前每次启动都会自动生成一个pvsec.dll的组件,并且进程里面有好几个木马的进程,这些全都被清理掉了)。
5、下载一个叫做unlocker的软件,安装好后把kumiq.dll的调用进程杀掉,再删除这个组件(用其他所谓的文件粉碎机之类的东西是删不掉这顽固的病毒组件的)。
6、重启后,再用卡巴斯基全面查一遍毒,防止残留。再用超级兔子清理一下注册表(因为清理掉了很多病毒组件,如果不清理注册表,开机会提示“***找不到组件”之类的,很烦人)。完工。
7、以上只是大概的过程,给大家一个思路,好让大家清除这个病毒的时候少走弯路,大家如果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留言问我。
8、总结:病毒虽然清理掉了,但是由于在手工删除注册表字段的时候下手太狠,可能把一些与病毒无关的也干掉了,所以重启后,个人设置以及其他程序的默认设置全部丢失。虽然后来手工把一些丢失的字段加了进去,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总是会发现新的问题,系统不是很稳定。并且为了手工清除这个病毒,花了很长的时间,这个时间足够重新安装一遍系统了。我是为了顺便研究一下这个病毒,才没有选择重新安装的。所以大家如果是遇到这个病毒,我建议还是把要紧的资料备份一下,再重新安装一遍系统来得更快。
病毒的名字里的前缀后缀都代表什么?
前缀名表示病毒种类,worm是蠕虫,Trojan是木马,Backdoor是后门程序,Huck是黑客程序,VBS是脚本病毒,virus是感染型病毒,Harm破坏性程序,Dropper释放病毒的程序,Binder捆绑病毒的工具 ;win32是指windows32位操作平台;后缀名为病毒名,最后的为其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