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个人信息泄露:是黑客还是内鬼
- 2、麦当劳部分数据遭黑客窃取,信息被盗对消费者会造成什么损失?
- 3、【知道日报】黑客攻击公共WiFi有哪些“阴招”? 01-19
- 4、大学生被诈骗的例子
- 5、外籍头目毒品控制90后黑客盗刷银行账户获20余万是怎么回事?
个人信息泄露:是黑客还是内鬼
5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6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检察机关依法履行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立案监督等检察职能,旨在为各地检察机关办理相关案件,正确适用法律和司法解释,规范统一司法,提供指引、参考。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导致广告推销、骚扰电话不胜其烦,这是让每个人都很烦恼的事情。更可怕的是,近年来一些骗子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精准诈骗”,让不少人遭受到财产损失,甚至发生了被骗者猝死的悲剧。但是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守护好个人信息并不容易,似乎有太多的环节和漏洞可能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而一旦我们的信息泄露,要想追责也是难上加难,任何一个可疑的环节都有可能推三阻四,说是别人的责任。
但是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显示,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利用专业手段查出信息泄露的源头,让犯罪分子依法受到惩处。从这一批案例来看,很多时候都是“内鬼”导致了个人信息的泄露。例如,上海疾控中心一工作人员窃取新生婴儿信息并出售;河北高邑县一派出所民警获取公安系统内公民个人信息……
针对这样的情况,显然需要相关部门苦练“内功”,定期“清理门户”,严防内鬼滋生。为了敦促他们做到这一点,除了依法惩处内鬼本身,应该要求出了问题的单位承担赔偿责任。这样一来,既可以让信息被泄露、利益受损害的人感受到公平与正义,也可以提供动力,让那些在人事管理上存在漏洞的单位改进工作。
除了内鬼,泄露公民信息的另一大渠道就是黑客。今天就有媒体报道说,一些电商用户的信息遭到售卖。通过“扫号撞库”的方式,黑客可以拿到用户在网购平台上的数据。“扫号撞库”也就是黑客用技术手段入侵一些安全防范不是很高的网站,取得大量的用户注册名和密码数据,有些网站的登录名包括用户的手机号、邮箱甚至身份证号,这些登录名可以与其他网站关联上,是信息泄露的载体,信息贩子掌握这些信息后,可以用“撞库”方式尝试登录其他网站。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黑客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的公安部门“道高一丈”,让违法犯罪者付出代价。与此同时,一些平台的用户信息之所以遭到泄露,也是因为这些平台缺少对这种“撞库攻击”的防范。电商平台在获取个人信息的同时,就有义务保护好客户的个人信息。相关防范措施不足,被黑客钻了空子,这就说明电商平台也要苦练内功、扎好篱笆。如果电商平台没有尽到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义务而导致泄露问题,那么该平台理应承担赔偿责任。
除了防范内鬼、黑客以及二者勾结的情况,还有一种人也是个人信息泄露的罪魁,那就是倒卖信息产业链上的“掮客”——做买卖就得吆喝,百度一下数据收购、个人信息收购,就会发现一些人并不是偷偷地干活。互联网上这些显而易见的线索,也可以视为犯罪嫌疑人的“自我举报”,相关部门理应顺藤摸瓜,发现一起惩处一起。
此外,每一个信息泄露的举报,哪怕尚未有人受到真金白银的损失,也都是有价值的、需要认真对待的。很多时候,我们自己要想调查取证信息泄露的源头十分困难,但是对公安检察机关来说,却是专业范畴之内的工作。
麦当劳部分数据遭黑客窃取,信息被盗对消费者会造成什么损失?
11号,麦当劳公司的官方宣布了一个消息:他们的公司信息遭到了黑客的攻击,造成了韩国市场部分信息的泄露,其中包括顾客的电子邮件,电话,以及部分员工的信息。但是因为顾客的付款信息并没有被泄露,所以目前麦当劳餐厅的业务也一直在正常的运营中。这则消息已经公布,就引起了网友们都剧烈讨论。也不知道这名黑客是谁,他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都无从知晓。但是这样的信息泄露事件,还是挺令人恐慌的。
麦当劳一直都是世界快餐行业的领头羊,占据了快餐行业的大部江山。也因为他们的品牌,有很多人都更倾向于购买麦当劳的产品。之前麦当劳还在国门国内更改了名字,叫做“金拱门”,这个名字一出来就让网友们好笑不已。因为相比起麦当劳,金拱门是真的有点土里土气的,但是也像他们说的那样。挺符合他们那个“M”标志和颜色的。
信息时代,我们也更加的关注我们的个人信息。信息泄露好像总在我们的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不然,你的手机里面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骚扰电话。但是,信息泄露也是分程度的,只要没有泄露重要的信息,其他的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就像麦当劳此次被攻击后特别提到的顾客的付款信息并没有泄露一样,如果付款信息泄露了,就会造成财产损失,属于比较严重的一类。
其实,提到黑客,第一反应是厉害,因为他们太懂电脑了,他们能够做到任何事情,但是,当他们做的事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感到害怕,因为性质不对。如果信息泄露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后续非常的麻烦。
【知道日报】黑客攻击公共WiFi有哪些“阴招”? 01-19
黑客攻击公共WiFi有哪些“阴招”?
2015-01-19 15:38
2
网络专家指出,黑客攻击免费WiFi,其技术门槛之低、操作之简便让人惊出冷汗,因此消费者免费上网必须谨慎。
随着我国公共场所免费WiFi的不断增多,蹭个网、转个账、淘个宝等,成为不少网民的习惯动作。然而,由于免费WiFi存在路由器和网络漏洞,也成为黑客攻击的对象,导致网民个人隐私泄露、网银被盗等案例时有发生。
利用简单技术,盗窃个人信息
北京锒先生用手机通过公共WiFi登陆一家网上银行,一小时后他的银行资金被17次转账或取现,损失3.4万元;陈先生在南京一酒店住宿时,连接不设密码的WiFi打了一晚上手机游戏,天亮时发现游戏账号里的装备全部消失……
近期,石家庄、扬州、大连等地连续发生网民财产损失案件。尽管当事人不同、上网地点不同,但其财产损失的原因相似,都是连接免费的WiFi。
网络专家指出,免费的WiFi很容易受到黑客攻击,个人隐私泄露是大概率事件,而网民对此却一无所知。“此类案件反映了当事人网络安全意识薄弱和防范技巧缺失。”艾媒咨询CEO张毅说,餐饮店、酒店、咖啡厅等普通商家是WiFi的高风险区。“一根网线加一台无线路由器组成的免费WiFi,往往‘后门’大开,没有安全防范设置,这为黑客打开了方便之门。”
某公司移动安全实验室工程师陈湘玲介绍,在公共场所接入免费WiFi的安全风险包括用户的社交软件账号、密码被劫持和恶意利用;手机或电脑中的文件及照片等个人信息泄露;用户网银和支付宝等移动支付的资金被盗刷等。根据2014年猎豹免费WiFi对全国8万个公共WiFi热点进行的抽样调查,有21%的公共热点存在风险,其中绝大多数WiFi热点加密方式不安全,包括黑客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侦听到该局域网内的数据通讯,如账号、密码、个人信息等。
公共WiFi,黑客如影随形
在某公司的WiFi风险实验室,陈湘玲向记者演示了黑客最常见的三大“阴招”。
域名劫持。在实验室,记者用手机连上了一个不设密码的WiFi后,输入正确的工商银行网站,跳出的网页却是个与之相似度很高的山寨钓鱼网站。
陈湘玲说,在当前的WiFi环境下,她可以进入无线路由器的管理后台,并对域名系统进行修改。当记者输入工行网址时,服务器直接把IP跳到她设置的工行钓鱼网站。
钓鱼WiFi。陈湘玲说,黑客往往选择在繁华商业区构建一个不加密的WiFi,并把WiFi的名字起为“CMCC”、“KFC”等众所周知的热点名称,引诱网民“上钩”。
值得关注的是,架设一个钓鱼虚假WiFi毫不费力。网络专家说,黑客只要把一个3G网卡插入到巴掌大的便携迷你无线路由器,就能释放WiFi信号。设置好无线路由和网络共享后,黑客“就能喝着咖啡守株待兔了。”
ARP(地址解析协议)欺骗。陈湘玲和记者各自用手机连接了同一个WiFi,记者登陆了自己的新浪微博开始浏览,陈湘玲则在其手机上打开了一款黑客软件。记者看到,该黑客软件很快就进入路由器的WEB管理界面,并将记者的手机信息读取出来。
陈湘玲在其手机上发出一条微博测试,不到5秒钟,记者手机上就显示了这条“新微博”。“这意味着,你在手机上的所有操作我都能一览无余。这样的会话劫持软件在网上可以轻易下载。”陈湘玲说。
增强风险意识,防范信息泄露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当前免费WiFi服务的接入标准不一,市场缺乏规范,安全隐患明显。一些公共WiFi热点无需办理任何手续,也没有安全检查措施,政府监管相对滞后,亟待引起重视。“通信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公共WiFi的准入和审批备案制度,以保障用户信息和资金安全”,张毅说。
金山毒霸安全中心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网民不清楚公共场所接入免费WiFi存在安全隐患。记者在广州街头随机采访发现,多数网民不知道如何识别钓鱼网站以及防范黑客攻击。专家建议,用户登录公共WiFi时,一是不要盲目地“见网就连”,防止钓鱼的虚假WiFi;二是不要进行网购和网银操作,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有的用户习惯于WiFi开关设置在打开状态,这会导致手机自动连接,存在很大风险。”陈湘玲说。
张毅表示,当用户发现账户被劫持后,应在第一时间退出账户,随后退出WiFi。如果直接退网而不先退出账户,缓存的网络数据则不会被清空,将导致黑客可以继续操控用户。
专家指出,公共WiFi的迅速发展,要求相应的监管制度与之配套,这需要通信管理部门、网络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和商家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从目前来看,公共WiFi安全事件多为个案,但这并不代表大规模的公共网络事件不会发生。”张毅说。
(作者:田建川)详细地址 满意请采纳
;f=8rsv_bp=1ch=1tn=23030085_3_pgwd=%E3%80%90%E7%9F%A5%E9%81%93%E6%97%A5%E6%8A%A5%E3%80%91%E9%BB%91%E5%AE%A2%E6%94%BB%E5%87%BB%E5%85%AC%E5%85%B1WiFi%E6%9C%89%E5%93%AA%E4%BA%9B%E2%80%9C%E9%98%B4%E6%8B%9B%E2%80%9D%EF%BC%9F%2001-19rsv_pq=ac81d3650001a4f7rsv_t=208cK8C5%2FWLUj6AkWql1xAr%2BIAy%2BKUENQgZJMuMbk4APo1BOvqaO2VDYKhAIJLZWdkaWTwrsv_enter=0rsv_n=2rsv_sug3=1inputT=1142rsv_sug4=1143
大学生被诈骗的例子
高校内诈骗案例的常见类型及例子
1、电话、短信诈骗。诈骗分子通过发短信说你的银行卡有欠费,或者中奖,生病等信息,如有疑问请咨询什么什么的电话。当你拨打对方留下的电话,你将一步一步被对方诱导或威胁进入圈套,直至你将自己各个银行卡上的资金转到他指定的所谓安全账户上为止。
2、传销。传销组织经常打着工作的名义,诱骗求职人员参加的各类传销组织。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活跃群体。被传销组织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审核不严等漏洞精准“设钩”,在求职、交友、征婚等平台发布虚假信息,大学生很容易落入陷阱。
3、校园贷和网络刷单被骗。“校园贷”实际就是翻版的“高利贷”,通过简单的手续诱骗学生上当。不法分子经常向学生推销“校园贷”业务。与官方政策允许的帮助贫困学生助学贷款完全是两回事。
4、以“遇困”老乡的身份诈骗。诈骗分子通过某种途径获知被害人籍贯在何处,以家乡话套近乎,吹嘘自己的社会关系,以后帮忙等为诱饵,骗取被害人信任,借出钱物,之后逃之夭夭。
5、以遇困的名校大学生的名义诈骗。诈骗分子往往谎称自己是某名校的大学生,并出示假的学生证、身份证、介绍信等,在外搞社会调查被盗钱包或钱用光要求借用电话卡使用一下进行试探,步步深入,一旦觉得行骗对象可能上钩即提出要求帮助、借钱返校。
6、以谈恋爱的名义进行诈骗。诈骗分子所选择的对象多为女学生,他们称自己是某学校的学生,同女学生接近,吹嘘自己来自某沿海发达城市,家境优越,取得女生好感后,即提出以其交朋友、帮助购物,进而称急用不断提出借钱,有的诈骗分子不仅骗财而且骗色,严重伤害到女生的身心健康。
7、以代购低价物品为借口诈骗。诈骗分子寻找机会与人接近,谎称“有关系”,“有路子”可以买到价格较低的手机、电脑等物,使受害人将钱交给他代购,骗取他人财物。
8、利用介绍勤工助学诈骗。这是这年来针对较多学生的、常见的诈骗方式。诈骗分子往往在邻近学校周边地区。设立职业中介场所(有的是个体职介所与所谓的用人单位联合诈骗学生中介费、押金等),将求职的学生介绍到骗子自行设立的所谓“用人单位”勤工助学,“用人单位”假意录用,要求学生交纳一定的“建档费”、“工作卡工本费”、“保证金”、“押金”等,“就业单位”多分配给较多繁重的推销市场、调查任务,之后以工作不达要求为由拒付工资或以“保证金”抵消处罚等,“用人单位”临时租用几间房为“公司”,一旦败露,即作鸟兽散。
9、借口帮助落实工作单位诈骗。诈骗分子利用学生毕业分配落实工作单位难,吹嘘自己有关系,可以帮助落实工作单位,骗取学生及家属的介绍费、帮忙费。
外籍头目毒品控制90后黑客盗刷银行账户获20余万是怎么回事?
在昨日举行的案情通报会上,警方认定这是一起高科技、高智商、跨境、跨平台的新型电信网络犯罪,涉嫌犯罪团伙头目利用毒品控制“黑客”,通过破解电子产品的密码,在1个多月时间内,窃取多名被害人至少20余万元。
深夜“不知不觉”账户被盗刷
今年2月3日,深圳警方接到市民何先生报案称,自己手机被远程锁定,某电商平台账户在凌晨被盗刷。据何先生表示,当晚自己在凌晨4点左右醒来,下意识地操作手机时发现手机黑屏,随后他发现,自己的手机曾被一个陌生号码接管。
来自运营商的短信显示,这是一项办理添加副号的业务,何先生的手机号码被他人添加为副号。当副号手机关机,所有短信都会被主号接收,有人趁此期间接收何先生的短信验证码,在其某电商平台账户用白条消费和申请贷款,把钱款通过银行卡转账和ATM机无卡提现窃取,造成何先生损失53000元。
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罗成钢介绍,警方经调查发现,还有多名受害者和何先生情况相似,系同一团伙作案。该团伙从2017年1月份开始作案,在1个多月的时间内,可以查实的通过这种方式窃取多名被害人共计20余万元资金。“为了让受害者难以察觉,犯罪分子专挑深夜作案,整个过程不需要与受害者有任何接触,受害者也无需回复任何短信,防范十分困难”。
罗成刚说,通过摸排警方发现,跟何先生网络账户所有相关的盗刷消费均来自于大连。
2月26日晚,深圳警方在大连经济开发区和金州区控制犯罪嫌疑人韩某、陈某、杨某,警方同时缴获笔记本电脑一台、作案手机若干部、20余张作案银行卡。
入侵“云服务”分多步骤作案
经警方、手机生产商360公司和运营商中国移动调查分析,该犯罪团伙通过多个步骤进行作案。
首先是掌握了受害者网银四大件(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以何先生的案件为例,1月30日,犯罪嫌疑人利用已经掌握的何先生个人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尝试盗取其手机“云服务”账号,由于何先生使用的密码较为简单,“云服务”账号最终被成功登录。
2月3日凌晨,犯罪嫌疑人用自己的手机号作为主号,利用“云服务”平台的“短信回复”功能回复绑定运营商副号业务的确认短信,并向何先生的手机号发出绑定副号申请。因绑定副号需要机主二次确认,犯罪嫌疑人利用已攻破的手机“云服务”平台的“回复短信”接口,在何先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主副卡绑定,使何先生手机号成为犯罪嫌疑人的副号。
最后,犯罪嫌疑人再利用“云服务”的“销毁资料”功能,强迫受害者手机处于离网和关机状态,其间犯罪嫌疑人利用接收到的短信验证码,入侵何先生网络购物平台账号,用白条进行消费,再发起互联网贷款,将相关钱款通过何先生的银行卡转账到犯罪嫌疑人的账户中。
外籍头目毒品控制90后“黑客”
经警方调查,1978年出生的新加坡籍犯罪嫌疑人韩某是该团伙头目,常年在中国大陆活动,通过网络社交群获取大量公民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及捆绑的手机号等信息。据韩某交代,他常年在大连生活,并包养着一名情妇,生意失败后开始从事诈骗,并从广西找来陈某和杨某做帮手。
犯罪团伙中,1990年出生的陈某主要负责实施银行卡盗刷,研究各品牌智能手机和运营商业务;1975年出生的杨某则负责去ATM机取款,每次从取得的现金中分取20%的利益。
“陈某是一名90后黑客,技术很强,盗刷能否成功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警方透露,韩某还长期用毒品对陈某进行控制。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陈某并没有从该案中获得钱款“提成”,他所获得的仅是韩某为他提供的毒品。
每个诈骗目标平均研究7小时
经初步审讯,警方发现此团伙对各家手机“云服务”的功能非常了解。2016年11月起,陈某着手研究“云服务”,结合已掌握的网银四大件信息,企图寻找作案机会,经过2个多月的研究和测试后开始作案。
警方表示,这个犯罪团伙选择作案目标非常谨慎,实施盗刷前,对每个作案目标各种信息的梳理研究时间平均达到7小时。犯罪团伙被抓时,陈某还在测试另一知名国产手机品牌“云服务”的盗刷方式。
不仅如此,该犯罪团伙对各种运营商业务、银行转账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就在作案前,陈某还多次致电运营商,对副号绑定无法生效的各种情况进行咨询。据陈某交代,由于农行、建行的转账系统安全性相对较高,如遇行骗目标使用这两家银行卡就会放弃作案。
提示
分开设置密码可以回避风险
综合多方调查,警方认定这是一起依托于个人信息非法交易产业链,结合了手机“云服务”、运营商副号业务及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高科技、高智商、跨平台、遥控式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同时,团伙具备很强的反侦察能力,为躲避追查使用无线网卡作案,作案地点也经常变换,通常选择不需身份证登记的小旅馆居住。
罗成钢介绍说,目前可以对广大手机用户所做的提醒是,为了确保财产安全,可以在密码设置上多下一些功夫:“消费平台的密码、手机密码以及在互联网其他领域的密码,尽量不要设置得太简单,也不要设置成同一个,这样被破解的风险会减小很多”。
专业人士表示,从这起案件不难看到,随着执法机关打击电信诈骗的力度增加,诈骗团伙也在变得越来越高度专业化,未来跨平台、跨厂商、跨业务链条的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犯罪形态会越来越多。